找到相关内容3324篇,用时4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冯友兰先生论中国佛学的特点和发展阶段

    因果报应,这就是印度佛教的基本信仰。在这里不灭的精神,主要是指个体的精神、个体的神。由此冯先生明确指出:一般佛教所讲的不灭的精神是指个体的神,而“每一个个体的神,都为它所作的业支配,每个个体现在的身体都是它过去所作的业的结果。……每一个个体神都创造它自己的世界,不需要有一个公共的创物主。”这样佛教就与承认有创造主(如基督教一类)的神学不一样,为此有些人把佛教说成是无神论的。对此冯先生加以分析说:“...

    许抗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30964682.html
  • 从佛法的角度看和谐社会的创建

    “和谐”和“稳定”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和谐的必定是稳定的,但是,稳定的未必是和谐的。在某个阶段,通过外部的高压手段,也能获得暂时的稳定,但是这样的稳定一般都不会长久。和谐则不然,和谐是建立在个体间良性互动的基础之上,在这种关系中,个体既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同时又能充分地体验到自由。和谐的社会关系不是通过外部的高压政策来实现的,它虽然离不开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和法律制度作保证,但同时它更...

    佚名

    |观点|佛法|净慧长老|和谐社会|

    http://www.fjdh.cn/wumin/2009/09/22161890261.html
  • 论利益

    论利益  利益,从人间道德角度,一直是批判与排斥自我个体利益的,涉及到利益权的,往往只指对大众,对别人的利益。  在唯人论中,利益指对人类的利益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为内涵。  以人类为前提的,唯人类的利益为利益的道德观,往往以无我,自我牺牲联系在一起,如果有谁以个人利益作为处世观,他就会被视为是不道德的,在人类的道德范畴,个体的自我利益是被否定的。  在排斥大地自然非人类世界(大地及其万物)为道德...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55748749.html
  • 佛教与认知治疗

    对内部、外部事件的过分反应,更精确的微分析应用于日常生活以及精神病理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在某内部、外部情境下会飞快地(毫秒)地评估:这对我是好的?坏的?这初始的评估是如此飞快,以致于个体根本意识不到。  2.初始评估被飞快地重新评估,然后衰减。  3.或者、是否,刺激撞击了个体的自我信念集合,或者,个体的信息加工程序进入了自我中心的范式,然后,更精细的分析会出现。  4.第二步,更...

    阿隆·贝克著 庞美云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54255502.html
  • 大乘佛法与唯物史观的不二论

    则是立足个人(个体)内心的“唯心”大系统出发实践生活的殊胜方法。从个体(学佛者)出发,否定个体错误的方式,追求正确的方式,最终不与物质世界抵触矛盾(由内及外,人成佛成)。  2,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性”要求其“信仰者”去改变现存(外境),要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动员个体去积极干预外物。而佛法,讲究实证的佛法,要求信仰者改变主体的内心(其它客观的外部存在,是可以利益个体修行的对境),也在实际地...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74756478.html
  • 自我的凸现与消弭

    :一方面,他竭力凸显主体性,从根本上确立作为个体之自我的本体地位;另一方面,他又处处强调客观之理相对于主观之心(作为个体自我)的先在性和根源性,以外在超越的客观之理来湮灭了自我。  熊十力坚持了王学...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人作为“世界”中的一种存在,其自身的存在理由与意义乃至此整个“世界”的秩序与意义,都需要更坚实的根基来予以支持。因此,他认为有一个客观之理作为本体保证了甚至衍生了现实的个体主体(不同的...

    郭美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90840722.html
  • 自我的凸现与消弭——论熊十力哲学对主观与客观关系的解决

    概念来表述。熊十力往往对这两个意义不加严格区分,而在混同的意义上同时使用。而这样的运用,便使得他在自己哲学的展开过程中,陷入了如此矛盾:一方面,他竭力凸显主体性,从根本上确立作为个体之自我的本体地位;另一方面,他又处处强调客观之理相对于主观之心(作为个体自我)的先在性和根源性,以外在超越的客观之理来湮灭了自我。  熊十力坚持了王学心中求理的主张,但又批评王阳明“心在物为理”的说法,承认理也在物,有...

    郭美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12462063.html
  • 业感缘起与五蕴皆空(上)

      业感缘起与五蕴皆空(上)  ——原始佛教的心身观  浩 然  一、前言  个体(心、身)以如是如是的样态产生,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呢?或者纯粹是随机偶然的呢?有人五官端正,有人相貌奇丑。...我们此处所要追究个体形成的原因不同。佛教界通俗作品企二世因果经》谈到,今生长相端正,因前世鲜花供佛:三生不说谎言,则今生舌能覆面等等:不管所谈的内容如何,这倒真的是一种个体形成的原因说明。大致说来,哲学...

    浩然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182773068.html
  • 禅宗的主体精神

    很多,这里不—一列举。“万法唯心”之“心”,在禅宗那儿,彻底地剥掉了超现实的、神秘的外衣,而被还原到现实生活中来,它是指现实个体的主观心灵,即那种没有被污染的、超功利的、清净自由的心灵。“心”是主观精神,而不是超现实的客观精神。这样,“万法唯心”就意味着:个体的主观心灵是世界的本源,亦是世界的主宰,舍此个体的主观心灵,别无其他主宰。  正因为现实个体的主观心灵是世界的唯一的主宰,所以释尊来到人间的第...

    黄总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02757897.html
  • 谈点“自性空”之理

      (一)从时空论  从时间上讲,过去的已成为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正在一刻不停地成为过去,根本就没有什么“现在”,所以时间无有实体,为空。  空间亦然,由于时间的一维性,那就决定了作为个体的我们仅仅只是一个个不断移动变化的“点”而已,你根本不可能固定地占有某一空间,所以空间对于我等来讲无有实体,为空。而作为群体的个体个体之间又处于不同的时空位置并一刻不停地运动变化,无法共同占有其空间,...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3645084.html